山青、水绿、泉暖。咸宁,“绿色家底”殷实。
一年来,我市以实干让绿色家底“活”起来、产业“跑”起来、名片“亮”起来,一步步把绿水青山绘成“金山银山”新画卷。

资源变资本 让绿色家底“活”起来
咸宁的绿色家底有多厚?876万亩林地占市域面积近60%,年水资源总量超80亿立方米,还有全国少见的富硒温泉……这些不是只能看的“风景”,还是能生金的“前景”。关键是要找到“点绿成金”的钥匙,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活起来”。
嘉鱼县把水库“变现”的法子就很妙。
三湖连江水库的取水权,过去只是管“放水”,现在打包给城发集团,拿到了1.9亿元“取水贷”,用来建第二水厂,既解决了周边乡镇用水难题,又让“水流”变成了“现金流”。
这可不是个例,嘉鱼还探索了“水域滩涂养殖权证抵押”,把估值8.4亿元的蜜泉湖30年养殖经营权,向农发行融资4.9亿元用于生态治理,水质从劣Ⅴ类升到Ⅳ类,还带动了文旅、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真是“一湖清水带活一串产业”。
崇阳县更是会算“生态账”。
桂花林场曾靠“砍树吃饭”,现在把1.2万亩林地经营权交给企业,发展林下经济,不仅拿到3100万元“林下贷”,还带动村民家门口就业。
过去砍树卖钱,不仅年收入只有100多万元,还破坏生态;现在护林种药,光黄精产业就带动4000多亩种植,未来综合产值能超4亿元,“护着林子还能赚更多”,这账谁都算得明白。
就连看不见、摸不着的数据,也成了“值钱的资源”。我市把公积金数据整理好、评估准,授权给高投集团运营,一下子新增3000万元数据资产。企业想贷款,不用再愁没抵押物,靠数据就能“增信”;金融机构敢放贷,有数据兜底更放心。这就像给资源办了“身份证”,过去“守着青山喊穷”,现在“握着资源生财”,绿色家底真正成了发展底气。
土地资源也不能浪费。咸宁高新区曾有不少闲置厂房、低效用地,通过“腾笼换鸟”,引进天府食品产业园,盘活92亩闲置地,今年预计可增加2亿元产值;通城县把破产企业的299亩土地和厂房拍下来,升级改造后引进安芯美半导体等企业,11个项目总投资超50亿元,预计年增税收1.6亿元,让原来“晒太阳”的土地变成了“产金蛋”的宝地。
加数变加速 让绿色产业“跑”起来
有了“活”起来的资源,更要让绿色产业“跑”起来。我市不搞“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而是盯着“绿色+”做文章。
传统产业升级,步子既稳又快。金盛兰冶金过去靠“高耗能”过日子,现在不仅实施超低排放改造,还计划建135万吨精品钢项目,全面向“高精尖特”转型;南玻光电不满足于做普通玻璃,攻关柔性OLED技术,一块玻璃附加值翻几番,不再是简单卖“原片”。这些老企业换了新赛道,不仅污染少了,效益也更好了。
今年1至5月,全市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超302亿元,同比增长5.3%,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效果实实在在。
新兴产业培育,抓早更抓准。咸宁(武汉)离岸科创园里藏着不少“潜力股”:黑玉科学开展类器官研发,填补了咸宁生物医药领域的空白;妙伴机器人做智能护理设备,在武汉研发、到咸宁生产,一年就带来超1亿元产值。还有崇阳的全钒液流储能、通山的抽水蓄能电站,瞄准“双碳”风口,把绿色能源变成了“朝阳产业”。
产业要“跑”得快,供应链得跟上。食品饮料供应链平台招来380家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包装物流“一站式”搞定,今年新增交易额1亿元;护理人才供应链平台聚集4308名护工,既解决企业用工难,又让村民学技能、赚工资,“咸宁护工”还成了响当当的劳务品牌。产业链环环相扣,供应链无缝衔接,绿色产业自然跑得又快又稳。
项目推进也在“加速”。我市实行“四色图”管理法,把产业项目按进度标成红、黄、绿、蓝四色,红色要督办、绿色正常“跑”,清清楚楚抓进度。今年前两季度集中开工的314个项目,开工率达95.4%,入库率74.5%;67个省级重点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近60%。智莱智能设备二期等项目很快就能投产,项目“快落地、快投产、快达效”,绿色产业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势变胜势 让绿色名片“亮”起来
如今,我市的绿色优势已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名片”,不管是周末来泡温泉,还是来买青砖茶,游客提到咸宁就竖起大拇指。
这背后是,温泉这张“老牌名片”擦得更亮。
过去温泉项目多是“泡澡+住宿”,现在不一样了。温泉养心谷聚焦“温泉+康养”,建康养中心、配医疗资源,让游客既能泡温泉又能调理身体;浪口温泉聚焦“温泉+研学”,开设陶艺课、倡导自然教育,吸引了不少亲子家庭;就连嘉鱼的山湖温泉,也配上了星空帐篷、亲子乐园,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2024年,全市温泉企业接待游客超90万人次,“华中第一泉”的名气越来越响。但咸宁人民绝不满足于此,还在谋划温泉梯级利用,用温泉水供暖、搞温室种植,让“温泉资源”发挥最大价值。
生态文旅这张“新名片”打得更响。
九宫山夏天避暑、冬天滑雪,今年“五一”旅游综合收入同比翻倍;赤壁古战场推出实景演艺《赤壁·借东风》,“五一”单日接待超3.8万人次;还有通山的隐水洞,坐船、坐小火车、步行结合的游览方式,成了“中华天洞”的招牌。现在每逢周末,来咸宁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市还在整合资源,推动“通平修”文旅协作,和湖南平江、江西修水一起筹划跨省旅游线路,让“一脚踏三省”的风景变成“三省人共游”的盛景。
农产品这张“特色名片”做得更实。
赤壁青砖茶过去靠“边销”,现在研发“清洁化发酵”技术,还开发出青砖茶面膜、啤酒,产品卖到全国各地;嘉鱼甘蓝培育出“思特丹”品种,成了长江流域越冬甘蓝的主栽品种,种子不再靠进口;崇阳黄精做成膏方、饮料,从“药材”变成“食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
2024年,全市茶叶产业链综合产值超226亿元,蔬菜产值超115亿元,这些带着“咸宁印记”的产品,走进武汉商超、卖到全国各地,让“咸宁产”变成“放心选”。
从资源变资本,到产业“跑”起来,再到名片亮起来,我市的绿色发展不是“喊口号”,而是“实打实”。守着绿水青山,干着绿色事业,咸宁人不仅把生态家底变成了“钱袋子”,更把家园建得越来越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单位地址:咸宁市银桂路15号 电子邮箱:hbxnhjbh@163.com 扫黑除恶举报电话:0715-8898870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鄂ICP备05011845号 网站标识码4212000006
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