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第108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514/2024-24712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 发文单位: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名       称: 对市政协第六届三次会议第10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7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民建咸宁市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贵单位对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高度关注和宝贵建议,结合10家市直单位和6个县(市、区)人民政府的会办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赤壁羊楼洞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点带面,创新治理模式,全力推动试点工作。
一是高位推动,全面统筹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专班,制定了《咸宁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方案》,明确了全市小流域治理工作清单。市委、市政府领导组织专班人员30余次现场调研羊楼洞港小流域治理情况,市委书记孟祥伟同志多次专题听取汇报,并现场赴咸安北洪港小流域开展调研指导;市长杨军同志主持召开全市推进会议,明确小流域治理工作方向和方法。各县市区牢牢把握蒙徽书记提出的“五个以”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的核心要义,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编制全域管控一规划,绘制美丽宜居一张图,构建旅游产业一体系,下好城乡融合一盘棋,打造高效治理一场景,共建和美乡村一家亲。
二是科学治理,强化帮扶指导。全市建立了“领导挂帅、专班运作、专家指导、项目支撑、共同缔造”的综合推进机制。一年来,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专班5次组织召开全市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会议,2次组织相关部门学习培训《湖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四个一”工作模板》和技术指引等文件,上报省委、省政府和省专班各类情况汇报60余份;实行周调度、周小结、周报告制度,定期跟踪评价进展情况,及时组织现场帮扶和技术支持,4次邀请中山大学、中规院、省环科院等技术团队现场指导。
三是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经验。2023年6月,赤壁市羊楼洞港作为全省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开始启动,赤壁市严格遵守试点规律,紧盯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17个小切口,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形成了9个较为成熟的治理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赤壁羊楼洞港小流域流域内百姓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转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为全省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咸宁赤壁方案。2024年7月4-5日,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专班组织开展了赤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治理终期评估,评估组对赤壁市取得的工作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示评估专家组将认真总结赤壁市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四是有序推广,积极运用成果。羊楼洞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经验在全市逐步复制推广,今年1月,市政府确定咸安区北洪港、嘉鱼县陆码河、通城县枫树河、崇阳县东堡港、通山县隐水河5条小流域扩面,今年6月,在全市符合条件的小流域中再筛选5条小流域,形成“1+5+5”的工作格局,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
五是部门协同,强化要素保障。市委改革办将小流域作为全市重大改革试点课题推进,组织相关部门深入调研走访,形成调研报告。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市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专班工作,坚决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财政部门2022、2023年分别安排1565 万、1070万生态环保奖补资金用于生态环保支出,2024年安排羊楼洞小流域治理项目经费500万元。林业部门在小流域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竹林抚育、乡土树种补植补造和退化林更替修复等,完成营造林3709.9亩、实施人工造林74.2亩、村庄绿化400亩。市文旅局指导赤壁市以全省排名第一的成绩,成功创建第四批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赤壁青砖茶文化讲坛”被评为“2023年度湖北省最美文旅新空间”。农业农村、水利和湖泊、资建、住更等部门在项目安排、资金支持等方向向小流域综合治理倾斜,形成了共同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良好格局。
六是营造氛围,引导全民参与。今年以来,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专班印发了6期工作简报,《咸宁市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被省委办公厅《综合信息》采用,我市的小流域治理工作得到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赤壁市树立三重思维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赤壁市小流域综合治理五种经验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等政务信息被生态环境部采纳;6月23日湖北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10分钟专题报道了赤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成效。咸宁市电视、赤壁市电视台、云上咸宁、云上赤壁等有关媒体全面宣传,报道我市小流域综合治理50余篇(次)。
二、工作成效
一是试点探索形成标杆。赤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紧扣“治理围绕生态转、生态围绕美丽转、美丽围绕产业转、产业围绕市场转、市场围绕共富转”的“五转”工作思路,开展全域美丽、全域旅游和全域共富三大行动,构建“1+N+技术总长”工作体系,探索形成9个治理模式,搭建了城市大脑数据中台、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信息平台、旅游供应链平台、“有呼壁应”一键呼叫平台,建设“空天地人”应用场景,相关工作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年来,羊楼洞港小流域累计实施生态治理项目6个,总投资2992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1.58亿元,新增市场主体230家,新增就业创业530人;实施两山转化项目20个,累计接待游客151.5万人次,同比增长31%,去年国庆和今年“五一”期间游客量都在10万人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9万元,同比增长16.8%,城乡收入比从1.74缩小至1.57,石人泉水库和羊楼洞港、柳林港入河口水质达到Ⅱ类,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二是治理机制初步建立。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以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安排一名县级领导专职负责流域治理工作。其中,赤壁市建立技术总长负责制,邀请知名专家教授赴赤壁市赵李桥镇开展调研指导;嘉鱼县组建了六个专班统筹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建立“推进—落实—考核”闭环工作机制和“周报告、旬调度、月踏勘”任务落实机制;通城县坚持共同缔造机制,充分利用党员先锋队、志愿者组织、乡贤理事会等协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动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参与工程监理。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今年以来,主持召开相关会议30多次,开展实地踏勘、巡查10多次。
三是规划作用逐步发挥。目前,各县(市、区)均编制了规划,咸安区编制的《北洪港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明确了治理6项约束性指标、23项预期性指标;嘉鱼县利用“村湾夜话”听取收集群众对于试点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打造“守护一湖清水、打造一个公园、做强一个产业、唱响一个品牌、富裕一方百姓”的“五个一”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统筹规划一套图,并完成规划编制;通城县制定了“一个目标、五大行动、六条路径”的治理方案,规划明确了“一心、一轴、两带、五区”的空间格局,出台了《通城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考核评分细则(试行)》。
四是农村环境有效改善。2023年,全市4个乡(镇)获评“湖北省森林城镇”,21个村获评“湖北省森林乡村”。建改农村户厕5745户,完成全年计划的103.49%。建成乡镇生活污水治理项目61个,乡镇污水收集率92%、处理率95%。赤壁市纳入了湖北省2023—2025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赤壁市官士坳村4组入选全省“共同缔造”优秀典型案例。完成45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2023年改善农村供水人口7.76万,累计提升农村居民饮用水标准101.2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已推广侧深施肥4.62万亩,种肥同播示范面积51.7万亩,建成了49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预计今年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在52%以上、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在44.5%以上。
五是产业基础不断变强。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要求,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依托绿水青山、特色产业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禀赋、优势条件,因地制宜实施“小流域+”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型、绿色园区型、生态农业型、休闲康养型等特色小流域产业综合体。咸安区向阳湖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完成新增垦造水田5632亩,实现2.2万亩耕地集中连片。引进中青旅、北大荒等运营团队,举办向阳花海文化旅游活动,全力打造“万亩稻花香、文创向阳湖”生态旅游景区;嘉鱼县围绕文旅康养产业,先后引进蜜泉湖、恋江湖等一批文旅康养项目;崇阳县东堡港小流域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特色果蔬产业,目前流域两岸已发展各类中药材1000余亩、果蔬1300余亩,“一心、一带、三区”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赤壁市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全市已有110家涉旅游企业加入旅游联盟、抱团发展,《复兴万里茶道重镇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六是百姓生活稳步提升。通过整合小流域生态资源、绿色产业,结合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咸安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北洪港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和建设,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建设吸引15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就近解决565名本地群众就业;通城县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同富+”机制,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助力乡村振兴;崇阳县推动农旅融合,推出大岭樱花田园餐厅、幕阜客栈、草木染工坊、水果采摘园等农文旅产业项目,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开通公交线路两条,投入纯电动公交车18辆,建成2个幸福食堂,有效提升了村湾群众幸福指数;通山县依托隐水洞、龙隐山2个4A景区,推行“电商直播+乡村旅游”模式,引导长辉农产品公司直播带货,建成隐水村古法手工艺展示区和电商直播销售区。
三、下一步打算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下一步,我们将更加突出综合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一)优化机制,科学统筹。完善“省级指导、市级统筹、县(市、区)落实、镇村一体推进、群众共同参与”工作机制。整合各部门力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尊重小流域的发展基础,形成具有先进性、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体系,确保目标的可达性。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组织各地围绕不同小流域各自特点和自身实际问题,按照“统筹规划一套图、技术支撑一指引、评价指标一张表、治理任务一清单”工作模板,进一步梳理小流域的本底条件、发展现状、主要优势和短板,识别小流域突出问题和根源,边实施,边探索,以“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为愿景,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坚持以人为中心、源头治理、规划统筹和统筹规划,建立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畅通机制,坚持共同缔造,深入发动群众参与,形成合力。组织市直各相关部门研究政策,争取省直对口部门最大支持,并对各县(市、区)深入开展现场调研和指导,推进各项措施和项目建设顺利实施落地。
(四)把握节点,有序推进。及时总结提炼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和经验,开展广泛宣传,做好实用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试点带动整体提升,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组织开展5个扩面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阶段性评估,做好评估结果应用;按上级要求有序启动我市其他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25日
主办单位: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单位地址:咸宁市银桂路15号 电子邮箱:hbxnhjbh@163.com 投诉电话:0715-8898872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鄂ICP备05011845号 网站标识码4212000006 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