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83号建议的答复
索引号 : 011337514/2024-24873 文       号 : 无
主题分类: 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 发文单位: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名       称: 对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8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29日
有效性: 有效 发文日期:
方大兵 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支持通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平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旨在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示范带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引领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咸宁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将通城县主体功能定位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为特色产业增长极。在等南部山区建设幕阜山绿色发展城镇带,打造长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中部地区制造业强县、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示范区。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通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的建议符合通城县发展定位和目标,我们赞同并支持您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创建进展情况。咸宁市支持通城县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8月11日,经通城县政府2023年第11次常务会议决定同意开展通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2024年4月9日,通城县人民政府向咸宁市生态环境局报送《关于申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请示》。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向省生态环境厅报送《关于推报第九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候选单位的请示》。2024年4月30日,通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项目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进行了采购,目前创建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
(二)生态本底优势。通城县已形成“双屏、两廊、四区”的生态保护格局绿色本地保护结构框架,辖区内有药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通城大溪地湿地公园。全县森林蓄积量57.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年增长5.36个百分点。2023年通城县空气质量优良率93.4%,较上年度提升5.6%,PM2.5年均浓度31微克/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2023年通城县水质优良率10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先后建成省级绿色(示范村)乡村28个、省级森林城镇3个、国家森林乡村17个。黄龙林场、黄袍林场先后被评为“中国森林康养林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三)绿色产业优势。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291家(含省级74家、国家级3家),其中通城县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9家,省级及以上15家,同时形成了通城县福人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通城县中医药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健康疗养省级产业化联合体以及省级现代产业园。近年来,全县新建茶油基地7.7万亩,中药材基地11万亩、茶叶基地1万亩,林业产业每年为农民增收1.1亿元以上,其中油茶和中药材基地建设等环节可为农民增收600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可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生态护林员可为贫困户增收660万元,林业绿化项目实施投工投劳可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高位推进创建。2023年8月29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成立了以杨修伟县长任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长为成员的通城县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对重大事项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及协调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二)强化精准治污,守牢环境底线。一是精准“治气”。持续开展“禁烧、禁鞭、禁煤”行动,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累计追责问责4人次,查处违规燃放烟花爆竹案14起,未经许可道路运输烟花爆竹案4起,非法存储烟花爆竹案4起,行政拘留8人,罚款11人。劝导烧烤流动摊贩56家、督促新装油烟净化器餐饮门店23家。开展扬尘专项整治检查153次,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32份,查处建筑垃圾、渣土乱抛乱倒行为38起。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3家。二是精准“治水”。全县共争取各类资金7.1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5个,完成城市内涝项目3个。城区排水管网密度达13.88千米/平方千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57个,超过年度30%整治目标。陆水流域菖蒲港至肖岭段生态修复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全面落实“河库长制”,三级河库长履职巡查15000余次,整改问题347个。砂土“三乱”整治取得新的进展,拆除违章建筑2处、捣毁非法采砂点3个。三是精准“治土”。修复利用受污染耕地1066.7亩,全县布设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182个。122家规模养殖场生物安全、粪污治理升级改造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设备配套率达100%,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8.75%。完成了19座分散式餐厨垃圾处理站、6座城区文明驿站和1座大件破拆车间工程建设,城乡805个自然村湾和64个小区垃圾分类设施全部配置完成。依托湖北省危险废物监管物联网系统,对全县92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实行全过程监管,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三)开展扩绿提质,提升生态价值。一是积极开展绿满通城、全域绿化行动。完成灭荒造林80082亩,为全省8个验收合格面积超过8万亩的县市之一,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通报表扬。科学推进353国道线、双大线、五保线、106国道线、通四线五条党建示范带绿化提档升级工程,市县县域内主干道绿化全覆盖。二是深入实施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流域治理,陆水流域系统治理工程三期(通城段)项目940万元。三是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13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5490万元,马港镇丁仙村争取中央预算内以工代赈示范工程30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2000万元,关刀至黄龙林场公路改建工程500万元。
(四)发展绿色经济,拓宽转化路径。一是油茶产业。全力推进以油茶产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湖北黄袍山公司为重点的通城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2023年11月,黄袍山油茶参加中部四省(鄂晋皖赣)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获得银奖,“黄袍山油茶”2023年产值12639万元。指导油茶企业和大户开展土壤检测、测产、防虫治虫工作。2021年全县油茶挂果面积超过12万亩,直接带动近万名农村劳动力投劳增收4000万元。目前,“通城紫苏”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百丈潭茶”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通城县获评“2021年度区域特色美丽茶香”。二是文旅产业。以“湘鄂赣天岳幕阜山国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通平修”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2023年11月,通平修“天岳幕阜山”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区成功通过国家文旅部、自然资源部、住建部审批,入选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目前通城县已经创建通城药姑山古瑶村景区(AAAA)、善源谷(AAA)、瑶祖故里大观园(AAA),2021年大坪乡内冲瑶族村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三是中医药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总计达到11.76万亩,年种植150亩以上大户18家。加强通城金刚藤等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的保护,推进金刚藤良种繁育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道地药材种子种苗保障体系,建设一批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推进中医药种植养殖、加工生产、质量控制规范化标准化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中药材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加强以福人药业、润康药业为首的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工程,支持中药材“企业+农户+基地”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福人药业成功申报湖北省中药材产业链奖补资金项目。四是农业休闲乡村示范。培育休闲农业示范点。2023年,新增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1家,全市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达58家,其中通城县6家。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申报,通城县入围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并同时为农家乐特色村(全省10个)积极向国家、省推荐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城县马港镇石溪村(石溪彩米)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通城县北港镇枫树村(通城生猪)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五)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一是政策引领产业绿色发展。建立全市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工作机制,聚焦大健康、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第一批优势产业,搭建“九个一”机制,集中力量支持通城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大健康产业。二是持续实施绿色制造工程。贯彻落实《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文件精神,引导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引导通城县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截至目前,通城县共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三是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建立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的梯度培育机制,鼓励通城县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截至目前,通城县共成功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6家。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目前,咸宁市已向湖北省推荐通城县作为第九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候选单位,下一步,咸宁市将继续支持通城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加强协调联系和指导工作。一是加强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治污能力,继续开展全域绿化行动,推进城乡建设,守牢绿色生态本底。二是加强产业引导。围绕林产、农业、中医药、文化等绿色产业优势,积极知道申报龙头企业,争取资金支持。三是助力“两山”转化。进一步完善绿色转化体制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优化林权、碳汇等流转交易,成立“两山”生态建设有限公司,搭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
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7月23日
主办单位:咸宁市生态环境局 单位地址:咸宁市银桂路15号 电子邮箱:hbxnhjbh@163.com 投诉电话:0715-8898872
技术支持:咸宁日报网络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鄂ICP备05011845号 网站标识码4212000006 鄂公网安备 42120202000232号